最近,从业界的角度看,楼市“利空”连连——中央确立“从紧的货币政策”;央行明确第二套房以家庭为单位;广州房管局称11月房价猛跌千元降幅达一成;深圳二手房中介退市态势蔓延……于是乎,地产股5天蒸发市值1500亿元,形成“哀鸿遍野”之势。股市乃实体经济的“晴雨表”,地产股大跳水,让“楼市拐点”论更占上风。
不过,如果换个视角,在无房的“寒士”看来,以上一切无疑就是大大的“利好”——曾经望楼兴叹,如今房价终于刹车并小幅回落,买房的梦想似乎也变得不那么遥远了。利好还远不止这些。远的不说,在广州,这几天关于“限价房”的新闻在全城激起巨大波澜,市民中应者云集。可以预计,经过四个申购条件的过滤,基本上可以将限价房的供应对象——“夹心层”(买不起商品房、收入却又高于经济适用房申购条件的中等收入群体)“一网打尽”、尽纳其中。
楼市“利空”与“利好”辩证关系,充分体现了不同利益群体对同一事件的不同立场。政府此番在楼市调控上的作为,实在可以用“卓有成效”来形容。而就在几年前,“经营城市”的理念在全国各大中小城市风行一时。“经营”的目的,站在地方政府的角度,莫过于拉高地价房价。以至于不少城市管理者为了将房价拉到“与本市地位相符的水准”而不顾经济规律、粗暴介入市场。及至房价飞涨、公众怨气冲天,中央调控房价的组合拳频频出击,一些地方政府在片面“经营城市”的轨道上依然尾大不掉,凭惯性继续滑行。
所幸,中央在整治房价这座“大山”上决心已定。与早期“组合拳”多着眼于“抑制需求”、疼在买房者身上不同,近期楼市调控的重心已转移到“加大供应”上——从经济适用房在广州等城市的“重出江湖”,到中央对廉租房的空前重视,到温总理关于“经济适用房大多数面向中产阶层”的表态,再到广州“限价房”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