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本期圆桌会议为标志,上海证券报关于限价房“乱相”的系列独家调查报道,画上了一个阶段性的句点。一个令人欣慰的结论是,以限价房为代表,占城市居民总数达到60%以上的中等收入家庭的住房需要正在受到上至中央,下至地方政府的越来越多的关注。有这样一个大原则的存在,住房领域的和谐努力会越来越多,不和谐音符会越来越少。
但不可否认的是,限价房市场的孕育初期确有执行上的乱相存在。这此乱相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纠正和解决,将严重影响限价房体制的成型,甚至整个保障类住房格局的完善。所谓,创业难守业更难。对于限价房来说,设计和尝试一种新产品的难度也许远远低于此后对这一产品不断完善,形成良性发展体制的难度。
即便本报已经详细报道了部分限价房已经被开发商借助20%自由规划的机会变身为沿江豪宅甚至联排别墅(类别墅项目),一些地方主管部门仍否认有开建别墅的做法,在“别墅”的定义上做起文章。
根据专家的介绍,自几年前全面停止别墅用地供应后,一些开发商以低密度、联排方式兴建类别墅项目的“擦边球”做法仍然存在。问题的关键,并非纠缠在名称如何,而是这些项目是否已经大量挤占了限价房部分的容积率指标和占地空间,是否已经影响了提供给中等收入家庭的保障类住房的品质,进而可能导致未来市场对限价房购买信心不足,这些才是影响限价房未来的大事。
如果不能全身心站在中低收入者的角度想居住问题,切实考虑和解决他们的需求,一个高品质的,真正和谐的住房保障体制不会完成。
而一些地方政府,目前仍然仅把限价房看做稳定公众信心,拉低房价的一种工具。有关广州限价房实际总量不符合公布数据的消息传出后,广州及时将178万平方米的说法修改为150万平方米,而根据记者的测算,除去优先对内销售的单位自建房,可以向社会公开出让的限价房,可能仅有大约110万平方米左右。
另外,对于市场提出的诸多限价房管理问题,相关政府部门何时有所突破目前仍不得而知,比如对申购资格的审查流程进一步公开透明,比如根据各城市不同的房价收入比确定保障类住房需求的比例,比如创造更多融资渠道满足保障类住房开发的资金和信贷需求,比如政府成立专门的部门对保障类住房建设过程进行全程监控管理等。
随着昨天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把“通过多种途径帮助中等收入家庭解决住房问题”明确列入2008年政府的工作任务之一,一场范围更广、力度更大的住房保障活动大幕已经拉开。
我们相信,这是一场振奋人心的好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