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间,北京市将新建住房1.23亿平方米。其中规划安排经济适用住房1500万平方米(含廉租住房150万平方米)、“两限房”1500万平方米,共计3000万平方米,占住房总量的24.4%。
而上海经济适用房将按同类地区商品房市场价格的60%定价、房型则不超过60平方米。现在,上海正在浦东对经济适用房进行试点,目标对准了超出廉租住房保障对象认定标准、自身又无力从市场购买商品房的“夹心层”家庭。沉寂了6年后,上海首推经济适用房,在吸引了普通民众的眼球外,也成为了业界关注的焦点。
商品房不再独霸天下,且“是否愿意微利建造经适房可能会成为房地产企业能否拿地的一个关键考核指标”,似乎地产商即将告别“暴利时代”。从宏观上看,经济适用房的推广将对目前高涨的房价起到一定影响。据研究显示,经济适用房的供应每增加5%,就会迫使房价下降3%—4%,所以有部分房产投资者和开发商对经济适用房是抵触的。
然而,经济学家茅于轼认为,虽然经济适用房是面向低收入人群的,却阴差阳错照顾了中高收入者,助长投机分子和某些官员的投机、腐败机会。因此,他作出如下结论,经济适用房是一条错误的道路,不能解决经济人权中的住房权,不应该继续建设。
事实上,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易宪容教授一直不赞成经济适用房,他认为,经济适用房进入市场以后,根本没有按照政府的设计目标和思路去走,谁都想买,真正需要的人反而根本就买不到。政府无法限定住房在哪个价格最合适。如果房价限定偏高,消费者接受不了;如果偏低,矛盾会转移到土地上,开发商会与政府讨价还价,竭力将土地成本降低。一旦土地成本降低,产生的利润还是会被开发商所得,普通民众很难享受到限价房带来的优惠。所以,政府当务之急还是要房价降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