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多岁的老孙一家3口居住在一套面积不到57平方米的房子中。得了喉癌后,老孙后半辈子就在为房子发愁,他想给老伴和儿子一个安稳舒适的家。
几年来,他为了买一套房子四处奔波,却又屡屡失败。价格一路高攀的商品房,让他望尘莫及,而经济适用房的审核标准,也把他拦在门外。
他就是这样一位生活在“夹心层”的典型市民。
即将出台的“两限房”新政,给老孙带来新的希望。
■分房
买单位房花光积蓄
老孙曾经是个军人,老家在山东,1968年当兵来到北京。那时候,他从未想过将来会为房子发愁。
1982年,他得了喉癌。1983年他爱人随军,在部队的一个电镀厂上班。一家人住在部队的宿舍里。
1989年,老孙被核定为病退,“虽然退了,但还是住在部队,那时候总觉得不离开部队,啥都不用愁”。
2000年,老孙在河北当了3年兵的儿子复员回家,老伴也在两年前退休。这时,老孙开始动了买房的心思。
“住部队的房子不是长久之计,毕竟产权不是自己的”。老孙开始为房子发愁。2000年6月份,老孙的关系转到了清河干休所。
清河干休所的房子,当年每平方米1480元,在部队上,老孙是副营级,按规定能分到70平方米的房子,但清河干休所的房子在1992年就盖好了,都是五六十平方米的面积,老孙分到了一个57平方米的两室一厅。
为了这套房子,老孙花光了大半辈子的积蓄。
“当时是觉得有点不到位,但觉得有个地儿住就不错了。”老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