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市场“流拍”旋风升级为风暴
1月4日,福州市举行2008年第一场土地挂牌出让交易会,拍卖品是去年12月25日流拍的3幅土地。前后相隔不到一个月,政府决定再次出让土地,并改变出让方式,由拍卖改为挂牌,这无疑已经降低了出让的要求。然而,事与愿违,该场土地出让交易会依然以冷清收场,仅一幅土地出让,另外两幅流挂。
自2007年开始,福州土地交易市场就刮起一阵“流拍”旋风。年初,乌山西路两地块经历了三次流拍;4月,茶亭街二期地块因报名人数太少流拍;5月,3幅市区地块因面积太小而无人问津;10月,南江滨一地块,因没有达到政府的保留价而流拍。12月,因无人报名,3幅土地集体流拍。
随着房产调控越来越严厉,这股旋风迅速升级为风暴,狂击福州土地市场。据了解,去年12月份,包括福州市区及周边县市,共推出10幅地块,其中有8幅地块流拍、流挂。
“地难卖了”是近期土地交易市场的最直观表现。
为何屡屡出现土地“流拍”?
近两年来,福州市区经营性土地供应量是呈现直线下滑的趋势。相关部门的数据显示,2006年福州真正可供开发商用于商品房开发的土地量只有2300亩左右,低于往年水平。2007年,该市合计出让土地不过1500余亩,仅为前一年的65%。
在土地供应量持续减少的情况下,福州土地交易市场并没有因此而火爆,土地流拍、流挂事件还接连不断发生……
究其原因,除了房地产市场调整导致开发商拿地热情不高外,还有诸如:土地交易门槛变高、土地出让面积过小、土地出让价格过高、规划指标不合理、交地难等造成土地流拍的各种因素,一时间,也成为人们谈论土地交易市场的焦点问题。
福州乌山西路地块是公认的“黄金地块”,自2006年底推出以来,就一直鲜为人问,其原因是价格高、商业比重大,导致一般的开发商不敢拿。在遭遇了三次流拍命运后,直至2007年3月才成功挂牌。据悉,成交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调整了部分规划指标。
2007年5月份,福州流拍3幅地块均是小幅地块,大到5~6亩,小到2~3亩。福州某开发商道出其中原因,他说,“这种地块大开发商看不上,小开发商又觉得回报率太低。”
在土地频繁“流拍”的背后,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是,政府对土地价格依然抱着较高的预期。例如,去年10月,南江滨一地块,因没有达到政府的保留价而流拍。12月,在楼市遭遇“寒流”状况下,福州市推出的土地起拍价依然较高,例如:市郊金山区洪湾路地块,起拍的楼面地价就超过3000元/平方米。而在同样市场背景下,厦门市郊土地成交后的楼面地价仅为2000多元/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