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的销售量快速回落了,一种判断是真是需求并不存在。都是炒房的投机行为,限制第二套住房信贷的政策调整恰恰有力的打击了炒房投机行为,因此销售量快速下降了,并将很快的出现房价快速下跌的现象。
但实际的情况却是二手房交易价格仅下降了2%,但交易量却上升了3%,可见真实的需求是存在的。
另一种情况判断是真实的需求是存在的。但相当一大批需求是更新、升级的改善需求,是将第一套小房子、差房子向第二套大房子、好房子过渡的需求。但限制了第二套住房的信贷则必然将这些改善需求打入了冷宫,让他们本来无法完全独立靠眼前的收入实现的消费升级在失去银行信贷支持的依赖之后,不得不暂时取消而延后了。提高首付的门槛,让他们不得不延长了准备首付资金的周期,销售量的下降也就成为了必然。因此政策引发的销售量下降并不能证明需求在一天之内消失了,一个文件就将需求化解了。
同时如果深圳的各银行都关紧了住房信贷的大门,那么就不仅是第二套购房的需求,连第一套初次购房的需求也同样被挡在门外了。事实恰恰在于银行信贷规模的限制让深圳的大多数银行都紧缩了个人住房消费信贷的条件和额度,从而造成销售量的下降,而这种信贷紧缩并非是仅仅面对第二套住房的消费者。
假如真实的需求是存在的,但银行关闭了向个人购房发放信贷的支持,那么销售量就必然的下降,毕竟大多数人还无法做到一次性付款购房,还需要信贷的支持。如果这也算是市场的“拐点”的话,那么任何时候政府都可以在正常的市场运行中,甚至上升中创造出来一个“拐点”。
我国的股市曾出现过多次政策造成的“拐点”,一个社论、一个交易税率的变化都可能在一天之内创造出一个“拐点”,甚至连续创造多个“拐点”。但这种“拐点”并非是经济发展必然规律所形成的,是不可预测的,同时也并不是可以长久的。
“人定胜天”的结果是对环境的破坏,最终必将受到环境的报复。政策所形成的“拐点”就如同“强扭的瓜不甜”一样,用行政手段破坏经济自然规律的结果也将受到经济规律的报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