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住房基本保障制度建设滞后,混淆了市场机制和社会保障的不同功能,提高了中低收入阶层的购房预期。另外,控制房地产投资、供地的政策导向,不仅抵消了控制房价过快上涨的政策效力,而且也抑制了住房供给的相应增加,加剧了供求矛盾。
在此过程中,有些媒体和学者的误导性言论,又成倍放大了社会对房价上涨的反响。例如,“让大多数人买得起房子”是一个很受拥护、而不能说“不”的口号,但世界上似乎还没有一个发达国家能做到。假若中国大多数人买得起房子,有那么多房子可卖吗?
再如,国外的房价收入比一直是某些人论证中国房价过高的主要依据。但这个国外是哪一个国家,处于什么发展阶段,是家庭的税前收入还是税后收入,每套住房是多大面积,区位如何等等,都应有具体界定。否则,与我们这个正处于城市化加速阶段的发展中大国作比较,是不具可比性的。
所以,谈房价、谈房地产市场问题,还得回到中国国情、中国经济的发展阶段里来谈。
中国经济与城市化进程保持必要增速意义重大
主持人:好吧。我们就回到中国经济与城市化的观察框架里来谈吧。你认为中国经济与城市化进程是个什么样的关系?
牛凤瑞:中国经济总体走势与城市化进程息息相关。
现在,中国经济总体状况良好,大多数宏观经济指标(企业利润、居民收入、物价、财政税收、出口、居民生活等)亦有好的表现。而中国的城市化率也由2000年的36.22%上升到2006年的43.9%,年均增加1.28个百分点。
较快的经济发展与快速的城市化相辅相成,相互推动。中国经济并非没有问题,增强危机防范意识,警惕经济过热或过冷都是必要的,但对中国目前的经济作出已“过热”的判断缺乏足够证据。
首先,判断中国经济已经过热的依据不能令人信服。一个国家(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主要取决于该国(地区)复杂的内外部经济、政治、社会、历史、文化以及自然地理、资源禀赋等条件的综合作用,而不主要取决于政府或经济学家们的计划或预期。
确定一个国家(地区)适合的经济发展速度从来都是件困难的事情。所以,适合的发展速度主要表现为事后的认知,而不是事前的预见。那种认为发达国家没有出现过,中国就应不出现;发达国家曾经发生过的经济泡沫和金融危机,中国一定会重复发生,这样的逻辑推理是不成立的。
纵观世界历史,不平衡发展、差异化发展是常态。表现为在一个时期内,一个(或某些)国家(地区)发展较快,其他国家(地区)发展较慢。各国、各地区齐步走的发展到反而没有发生过。现阶段中国经济较快增长,年度之间增长速度相差一、二个百分点,是正常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