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这样要求,可能也是希望提高门槛,把经济适用房给最需要它们的家庭吧。”调查中,有人表示理解,认为这也是“僧多粥少”情况下的无奈之举。
“按这个标准,买得起的买不到,买不起的还是买不起。”有人则表示质疑。
调查中,95.3%的人认为,目前经济适用房的供应量还是太少。
事实上,1998年公布实施、被称为房改纲领性文件的国务院23号文明确规定:“对不同收人家庭实行不同的住房供应政策。最低收人家庭租赁由政府或单位提供的廉租住房;中低收人家庭购买经济适用住房;其他收入高的家庭购买、租赁市场价商品住房。”同时,当时的建设部对全国城镇“最低收入、中低收入和高收入”有一个大概的算法,就是城镇居民中,高收入者和最低收入者各为10%左右,其余80%的家庭都属于“中低收入者”。
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发表演讲后回答提问时,温家宝总理明确表示,经济适用房大多数是面向中产阶级的,他们中有许多工资也不是很高。
本次调查也显示,87.4%的人认为经济适用房最该面向中等和中低收入者。
但是,“经济适用房”从出现开始,就被不少地方、尤其是一些大中城市“空挂”,被异化成低收入者的“穷人专利”,其每年竣工面积占当年新增房屋建设总量的比例,即便在执行较好的城市,也不到10%,很多地方只是象征性地建设。
调查显示,在公众看来,目前经济适用房最大的问题是“供应量太少”和“很多经济适用房都卖给了收入较高的人”。
可以看到的是,许多地方的住房供给结构正得到改善。以北京为例,“十一五”期间,1000万平方米商品房转为限价房,针对中等、中低收入和低收入家庭的住房供给将是“十五”期间的3倍。
“希望进一步加大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性住房的供应量,在此基础上降低购买门槛,让更多的中等收入者真正‘中产’起来。”调查中,很多人这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