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到的回信
“那段时间我们都快急疯了,吴明及家人也跟蒸发了一样。如果没钱,你们站出来说一声也好啊,我们心里都会好受点。”饶老师的老伴黄云宣告诉记者。“我们俩身体都不好。特别是老头子,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家里没有积蓄,平时就是靠饶得心一千多块钱的退休工资生活,其中每个月的医药费就要花去好几百。”
为了生活,2004年黄云宣去福州做保姆挣钱贴补家用。
在这期间,黄云宣给在南京读书的吴明写了一封信。“在信里,我告诉吴明我们家最近的困难,希望他和家里能想点办法,把钱赶紧还给信用社。”但这封信如石沉大海。
2005年8月,饶得心在福州工作的学生黄吉意外地遇到了在福州当保姆的师母。
“当时觉得不可思议,师母这么大年纪还出来当保姆。一问才知道饶老师家出了这件事。”后来黄吉和同学们一块回邵武探望了一下饶得心老师,大伙商量必须要帮助老师把吴明找到。
黄吉在网上找到吴明就读学校的研究生院的电话,同吴明的辅导员老师取得了联系。在得知情况之后,辅导员表示会跟吴明谈谈,并将吴明的手机号码告诉了黄吉。
“我们打电话过去,吴明始终不听接电话。只是通过短信回应我们。此后的几天我们都是通过邮件和短信联系的。我们也对他的情况表示同情,但希望他能够面对这件事,至少能有个态度。”在学生们找过吴明之后,饶得心的老伴又寄出了第二封信,这次吴明回了封信。随后的一段时间里,黄云宣共写去过两封,吴明也回了信。
吴明在信中说:“饶老师出面帮忙担保,我们已很感激。我父亲本想一年后,生意会好转,没想到一直在走下坡路。你们也很困难,无意中又给你惹上麻烦、拖累了你们,真的非常歉意。请不要担心我会把债务转嫁到你们身上。不!绝不要有这样的想法,我的荣誉不允许我这么做,我的信仰要求我承担应有的责任和使命。我不曾忘却你给我的教诲!
“我给信用社说过,现在是我最困难的时候,加一根稻草上去就倒下来,减一根还能坚持下来。对我而言,这是决定一生命运的时刻,给我点时间喘口气,就挺过去了,逼一逼面对的就是悬崖了。这两年让我努力学习,与他们保持联系,等一毕业找到工作后,他们可以直接从我的工资里扣,扣多少都没关系,只要能尽快还完,剩下够我吃饭就可以。可信用社一直不肯接受我的建议,才导致他们找你们的麻烦。”
吴明的回信让老两口心里有些温暖。毕竟他还在学校,无力偿还。老两口决定再挺一年,他们相信等他毕业以后一切都会好起来,饶得心夫妇还勉励吴明好好读书。
心碎的善举
慢慢的,饶老师夫妇感觉自己的宽容和善良似乎是一个错误。
“按理说,今年5月吴明应该研究生毕业了。毕业之后总应该和我们联系一下。起码可以告诉我们你在哪工作,计划如何还钱。这是一个受人帮助者应有的最起码的态度。我们已经吃了这么几年的苦,也不在乎你晚几个月,但你的这个态度至少会让我们心安一点啊。”饶老师有些激动。
一个月前,饶老师突然接到吴明家里的一个电话,电话称已经向信用社还清了贷款,随后就匆匆挂断了。去信用社一打听才知道,今年8月2日,吴明家通过他人向银行交了1.5万元的现金,这笔当年饶得心以房屋作抵押为吴明贷到的2万元贷款已经结清。
但近三年来饶老师为此付出的部分本金、利息还有1.6万元,这形成了吴明欠饶得心的债务。
“我就希望能把我们帮着交了的16000元钱还给我们。这些年来受的苦和委屈我们都不说了。每个月扣500元,已经扣了32个月了。家里现在很困难。老头子牙都掉光了,一直没钱去补。最近心脏不好,医生建议安一个心脏起搏器。因为没钱这事我们暂时先放下了。”黄云宣说。
这次留给饶得心夫妇的是心碎的感觉:“回想起来这些年,对方只回了三封信。而且是在我们费尽周折找到学校之后。其余连一个电话,一句问候都没有,有点寒心了。”
2005年,当饶老师的学生们找到吴明时,曾把吴明的手机号码告诉过饶得心。饶老师夫妇一直把它记在本子上,却从没拨打过。两位老人说,当时吴明还是在学校,也没有偿还能力,不忍心去影响他。
就在前不久,老两口第一次试着拨了这个号码。“响了几声就被挂掉了。再拨,再被挂断。那几天电话打了不下几十个吧,都被挂了。”几天之后,当老人再拨打时,提示音显示,电话已停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