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周年
“70-90”政策,住宅结构尴尬依然
⊙特约记者 海潮
回想一年多前,“70-90”结构调控政策呱呱落地。九部委联合制定的37号文———《关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的意见》中,套型面积在90平方米以下的住宅比率要达到开发面积70%的要求被明确提了出来。如今,一年已逝,从各方统计的数据来看,“70-90”政策似乎在推行上面临不小的阻力,供应结构依然尴尬。
“70-90”政策出台已然一年有余,尽管政府三令五申,但小户型供应比例上升得极为缓慢。近期,40个重点城市信息系统数据显示,在批准的预售商品住房供应中,90平方米(含)以下的住房套数占比由2006年的34.39%提高到今年前七月的39.26%;面积占比则由21.16%提高到24.88%。不过,2007年上半年中国房地产市场研究报告同时表明,90平方米以下的住宅供应虽有所增加,但比重仍然偏低,需求结构与供应结构的调整还有很大的距离。
看来,“70-90”这一调控指标在落实中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以至于更细一步的操作方案至今未能出台。部分开发商对此政策则一直充满疑问,政府按照自己对市场需求的判断,直接插手了户型设计,那是否也应直接插手市场销售?万一政府指定的户型销售不出去,谁负责?这种规定是不是存在责、权、利不对等的问题?
从“70-90”的推行情况来看,开发商的疑惑原来有因。中国消费者协会联合12个地方的消费者协会,从去年下半年到今年1月对住房需求的调查来看:超过八成的消费者倾向于80到150平方米的住房。也就是说,目前市场中的主力购房人群不一定愿意买单90平方米以下的小户型。
且不说主力购房人群青睐的房型面积,“70-90”政策在改善供应结构、间接调控房价的作用上是否能起到成效,也还是未知数。如在上海,首批“70-90”房源上市后,房价急剧攀升,俨然成为前一阶段楼市涨价的“急先锋”。佑威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薛建雄认为,由于目前上市的“70-90”项目都是知名开发商的优质产品,价格自然高过周边同类房源;同时,新入市的小户型价格飙升还会拉动周边二手小户型的价格,只是这些二手房的上涨幅度要小于供应并不充足的“70-90”项目。
中国社科院在《2007房地产蓝皮书》中曾预测:在“70-90”政策执行的第二年,房地产供给环节的调控执行力度会进一步加大,普通商品住房将增多。我们也希望,“70-90”政策所原本希望发挥的调整楼市结构的积极效应能够快些释放。
3周年
连续加息,金融调控式微
⊙本报记者 于兵兵
从2004年10月29日开始的这场加息周期,至今快到三周年。2004年之前,中国市场9年未见加息,2004年之后,不足3年时间里,加息8次,5年期以上贷款利率累计增幅超过42%。这一增幅对房地产市场上以贷养房的购房者而言,显然已经超过了心理预警的程度。再加上营业税、个人所得税、土地增值税等各种房地产交易税的增加,曾经被评为“温水煮青蛙”的金融调控策略,正逐渐显现“沸腾”之势。
只是,在因素错综复杂的房地产市场,单纯依赖加息、加税等金融手段,还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
曾经有人认为房地产调控很简单,房价高?有人炒房?那就打击需求,尤其是打击投资和投机性需求。也许在2005年以前,这种策略没有错。“一个‘楼花’可以炒到几万元,这在2005年的几个大城市是存在的。”一位上海房产经纪人称,“但那种局面在未来很长时间内不会再有。”在这位房产经纪人看来,制度性加强金融手段的调控(如加息),并规范房地产交易环节(如强征个人所得税),是堵住“用银行钱炒房”这一路径的重要措施,从结果来看,金融调控也功不可没。
然而,2年过去了,今天的楼市除了不炒“楼花”之外,新老问题依然存在。尤其是房价依然在涨,比2005年还要火爆,且已经从个别沿海城市发展成遍及全国的“燎原”之势。今年7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房涨幅"摸高"至8.1%,创几年来历史新高。
以投资和投机为目标的“代表团”,即各地购房团活跃于各地炒房的消息不绝于耳,除了传统的温州、山西购房团外,还有深圳购房团进武汉,唐山购房团进北京,沈阳团、宁波团等等等等。
听着随时传来的炒房暴富的消息,看着身边的房价以不可想象的速度逐日攀升,生活在这个环境下的住房需求者,除了无奈似乎已经无可作为。
纵观这三年,调控者为实现“控制房价过快上涨”这一安居目标,做出的努力不计其数。单从加息来看,2004年10月29日,央行启动1996年以来首次加息,矛头直指固定资产投资过快、房价上涨过快等经济、社会问题。从此,5年以上贷款利率从5.04%起步,直线小跑。而到2007年初,已经在2年时间里经历了4次加息的中国市场出现多个权威声音,预测中国2007年不会再有加息动作,没有想到的是,2007年前8个月,央行4次加息,以合理调控货币信贷投放,稳定通货膨胀预期,及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引导货币信贷和投资合理增长,保持物价水平基本稳定。
今年连续4次加息表明,调控者对可能的通膨预期、流动性过剩危机高度警惕,而这种警惕在一路凯歌的中国投资市场却没有引起投资者的共鸣。回顾2004年10月的那场加息,曾经在当天使正处于下跌途中的沪综指大跌1.58%,当天报收于1320点,并参与影响沪综指于2005年6月6日跌破千点。而现在的加息却尤如股市强心针,加一次涨一波,异类的金融现象令业界“忧心”。
“现在的楼市综合了境外资金流入、境内投资领域匮乏、灰色收入群体消费力旺盛等众多因素,并非单纯的楼市调控,尤其是金融调控可以解决。”专家表示,“但也应该看到,虽然楼市实现‘软着陆’的难度正在加大,但随着调控者具备了日益成熟的调控经验和市场判断能力,‘和谐楼市’的最终目标仍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