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改委常务副主任陈德铭提出,要将保障房建设计划纳入社会经济的总体规划中,会同有关部门
各地经验交流值得借鉴
在这次会议上,各省市显然不是针对“24号文”表决心那么简单。除了比较具体地阐述各自下一步的落实举措外,分享在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上的以往经验也成为此次会议的重要内容。
比如,北京市南城低收入人群较为集中的陶然亭街道改造,目前的进展就非常顺利,北京市决定将成功经验在全市加以推广。
上海市将廉租对象收入认定标准放宽至家庭月收入500元以下,建立了租金补贴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并开发了社区“一门式”收入核对受理系统、收入核对信息比对系统和收入核对信息比对交换系统,在信息化收入核对方面领先一步。
辽宁作为老工业区代表,在棚户区改造中不仅引入了市场化运作机制,还根据实际情况实行政府直接改造,并基本实现了阳光操作,目前从丹东、抚顺、本溪、阜新等市的改造成果看,这种多方式改造的效果良好。
走在住房市场化前沿的深圳特区,在公众印象里是“市场化有余、保障性不足”的地方典型。而现在,深圳显然也在改变着这种印象:政府方面目前向市民承诺2007年新增政策性住房用地60万平方米,开工、在建2.5万套经济适用房和公共租赁住房。同时,市长还带队学习借鉴新加坡组屋、我国香港公屋的经验。
业界积极应对市场新环境
全国城市住房工作会议的召开,同样引起了房地产业界的极大关注。
上海城开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倪建达表示:政府把住房保障职能与商品房市场分开操作,是政策面的革命性变化,对构建和谐地产必将产生一定影响。
今后,开发商面临的舆论环境会比以前好很多,同时,未来大量保障房的推出也将对每一个开发商构成考验,中低价商品房会面临较多的风险因素。当政府开始把保障的职能拿过来,而让商品房市场更市场化后,开发商就需要从另外的角度去强调自己的社会责任,比如建筑节能和环保,小户型和住宅质量等,真正从长远考虑业主的权益。
中城联盟轮值主席、天泰集团董事长王若雄认为:全国城市住房工作会议的召开和“24号文”标志政府职能回归,对整个行业来说是个很好的信号。比如,文件明确规定政府土地出让收益的至少10%用于廉租房建设,这样同级人大和政协就可以以此质询地方政府,从而形成一种有效的监督。
不过,会议明确将政府与市场的职能清晰分开,并不表示政府不调控房价和稳定市场,因此开发商对于后市不宜过分乐观。
(本报记者 王伟民、张杰对本文亦有贡献)